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状态偏离其平均态(参照系时期内某一时段或季节的气候平均状态)到一定程度的现象,其发生概率小、强度大,对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寒潮作为一种典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过程。
2016年1月,我国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极端寒潮事件,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剧烈降温,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江苏省也受到了此次寒潮的严重影响。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寒潮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预测预报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寒潮天气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寒潮的定义和标准:例如,气象学者定义了不同地区的寒潮标准,并分析了不同标准下的寒潮特征(冷空气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可能成因)。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2016年1月江苏极端寒潮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再分析资料等多种数据,采用天气学、统计学、数值模拟等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寒潮概况分析:分析2016年1月江苏极端寒潮天气过程的起止时间、降温幅度、影响范围等基本特征,并与历史同期寒潮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此次寒潮的极端性。
2.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分析此次寒潮过程期间高低空环流系统的演变特征,探讨关键环流系统(如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北极涡旋等)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寒潮过程的影响。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2016年1月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再分析资料等,包括气温、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数据,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等。
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处理,包括缺测值填补、异常值剔除、数据插值等,以满足研究需要。
3.天气学分析:利用天气学方法,分析2016年1月江苏极端寒潮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包括高空环流形势、低空环流形势、关键天气系统演变等,探讨寒潮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细化分析:将利用高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对2016年1月江苏极端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精细化的分析,揭示寒潮过程的mesoscale结构和演变特征。
2.物理机制探讨:将结合物理量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深入探讨此次寒潮过程的物理机制,例如,分析北极放大效应对寒潮的影响、分析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机制等。
3.数值预报误差分析:将利用数值模式对2016年1月江苏极端寒潮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并对模式预报误差进行分析,为提高寒潮数值预报水平提供参考。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