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战略,表明了作为我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认知和创新性贡献。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是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随着多年来的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本质特征,而建设美丽乡村正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期间是南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期,但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郊县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统一、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不健全等方面。南京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十八大重要精神,紧密结合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的客观实际,自觉探索大都市带动新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加快建设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地区是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的农业与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成为美丽乡村的有效借鉴[1]。 浙江省安吉县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在生态立县背景下实施跨越式新农村建设和均衡发展,走生态富民及绿色低碳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运作轨迹[3]。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广安吉经验,把美丽乡村作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品牌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要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四个体系建设[4]。东阳市以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为规划主题,基于综合规划机制与创新理念,完善村庄生态设施建设和生态空间景观建设[5];绍兴市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6];丽水市提出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整体创建品牌,莲都区着眼人居环境做好村美文章,丰富文化生活做好人美文章[7]。 一些省市结合自身特色禀赋实施新农村建设,形成各种美丽乡村的实践模式。长沙市在新农村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支点,探求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8]。安徽省宁国市坚持用大生态的发展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美丽和谐乡村建设为抓手,形成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开放、政治协同、社会和谐五位一体的宁国模式[9]。重庆市巫山县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相结合,坚持实施巴渝魅力美丽乡村六美工程,深入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农民新村、文明院落和巴渝新居建设,着力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和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10]。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项目在紧扣美丽乡村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南京市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为经济发达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南京市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
分析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模式,从土地、资金、产业、环境、制度安排、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当前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正确认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客观现实。2、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体系研究
以美丽乡村基本内涵为基础,参考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体系,从农村空间形态、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环境治理、乡风文明等角度,将指标体系运用于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及其提高改善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该内容为本项目的重点内容之一。3、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理论总结方法。总结美丽乡村研究相关理论,明确美丽乡村内涵。 2、综合评价法。参考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体系,按照各指标权重,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评价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和改善环节。
3、实地调研方法。对南京典型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进行调研,总结其实践模式与路径。
4. 研究创新点
本项目将指标体系运用于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及其提高改善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并结合实践,总结南京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不仅提高了本项目科学性,还使其理论意义具有创新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研究首先进行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南京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然后按照南京市美丽乡村的标准体系,综合评价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和改善环节;在此基础上,通过南京各地区的实践方案,总结提出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以南京市为例,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