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人力资源短缺等压力,我国畜牧业正在向规模化转型,2017年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1]。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因为畜禽的活动范围局限于畜禽舍内,所以舍内空气质量对畜禽的生长健康及生产性能有极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养殖人员健康和畜禽场内外环境。因此,探究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对于调控畜禽舍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
畜禽舍内的颗粒物浓度比其他室内环境高出10~100倍,并且舍内颗粒物通常含有大量细菌和微生物,具有生物活性[2]。因此在颗粒物浓度相同的情况下,畜禽场的颗粒物对人畜健康危害更大[3]。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大气颗粒物)是畜禽舍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PM2.5粒径小,容易吸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泡,引发呼吸道疾病,增加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5]。Lai等[6]分别用PM2.5和PM2.5~10处理3周龄和7周龄慢速生长肉鸡,研究结果显示,颗粒物能够显著影响肉鸡的特异性体液免疫,显著降低了肉鸡增重。除了颗粒物本身的作用,颗粒物携带的化合物和微生物也会对动物产生危害[8]。颗粒物携带有超过50种的化合物,这些附着在颗粒物上的化合物如果进入更深层的呼吸道中会增强颗粒物的生物刺激性,也增加了颗粒物的潜在健康危害。此外畜禽舍内的空气颗粒物还会通过通风系统排到舍外,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有研究表明大气中PM2.5的4来自于畜禽生产[9]。据报道,荷兰大气中颗粒物的25来自于农业[10];欧洲集约化的禽舍和猪舍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分别占到50和30[11]。高浓度的颗粒物还会影响大气能见度、雾霾形成,影响生态系统[12-13]。而且,排放的颗粒物会携带臭味、微生物以及其他生物成分影响周边居民健康[14-15]。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分析两种粪便处理模式(传粪带、漏粪板)下的鸡舍内外PM2.5、温度、湿度以及普通实验室实际运行条件下室内PM2.5和室外温度,研究出各个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性,同时发现三个地点的各个环境参数之间的差异。
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两种鸡舍分析数据获取:
本试验从美国环保局网站获取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某蛋鸡场的两种鸡舍的舍内外PM2.5、温湿度数据。我们选取9号传粪带式鸡舍和6号漏粪板式鸡舍蛋鸡舍的环境参数进行分析。两种鸡舍PM2.5的测定采用美国 Thermo公司 TEOM系列 RP 1400a型环境颗粒物监测仪,测量范围为0~1000 mg/m3。用巴西NOVUS相对湿度和温度(RH/T)传感器型号:RHT-WM-485-LCD)测量鸡舍内外温度和相对湿度。传粪带式鸡舍的监测时间为2009年2月14日~28日、3月1日~5日、6月13日~25日。漏粪板式鸡舍的监测时间为2007年9月14日~18日、11月9日~19日,2009年2月14日~25日。PM2.5舍内监测仪器放置于鸡舍南墙风机处,舍外放置于屋顶上方1.2 m处采样舍外空气。RH/T传感器放置在每间鸡舍的正中央的空鸡笼里,在每个PM2.5取样位置也放置一个RH/T传感器。
4. 研究创新点
1.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都只是将某一个畜禽舍作为研究对象,而本试验选择两种不同粪便处理模式(传粪带和漏粪板)下的鸡舍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还将学生和教师出入的普通实验室作为第三个研究对象;
2.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畜禽舍内的PM10、TSP等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对重要环境质量指标PM2.5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本试验选择危害更大的PM2.5进行研究;
3.本试验对两种不同粪便处理模式(传粪带和漏粪板)下的鸡舍和没有畜禽的普通实验室的内外环境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9年4月~5月:前期准备:确定课题名称及内容;明确实验内容、目的和研究方向,据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试验设计,构建具体试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整体框架。
2019年6月:测定实验室内PM2.5浓度,查询记录室外温度、实验室人员出入情况、仪器使用情况;查询整理两种鸡舍内外环境参数数据
2020年1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课题简介和开题报告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