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意义
哺乳动物的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卵泡[1]。卵泡发育始于胎儿期,胎儿出生时卵巢中已经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动物进入性成熟期成批卵泡生长发育,其中一个或数个成熟并排卵,大部分原始卵泡发育到不同程度后发生闭锁[2]。一个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泡细胞构成卵泡,根据卵泡的发育时期及形态和功能特征可分为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初级卵泡中初级卵母细胞被一层立方状的颗粒细胞包围,随着初级卵泡的发育为次级卵泡,颗粒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形成多层颗粒细胞围绕初级卵母细胞,在卵泡增大的同时,初级卵母细胞直径增大,生发泡增大,并进入转录十分活跃的网状期,卵外周出现透明带。次级卵泡进一步发育为三级卵泡,形成卵泡腔。成熟卵泡是发育到最后阶段的卵泡,体积显著增大,突出于卵巢表面[3]。直到排卵前,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并排出第一极体。
原始生殖细胞到达性腺后分化成卵原细胞,一部分卵原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经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最终停留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此时卵母细胞的细胞核膨大,染色质高度疏松,外包完整的核膜,又称生发泡[4,5]。卵原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在哺乳动物达到性成熟后,进入成熟分裂周期进而完成第一次减数次分裂,形成染色体数目为n的次级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抑制恢复的标志。次级卵母细胞开始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并停留在中期。一旦受精,卵子继续并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染色体数目为2n的合子并排出第二极体[6,7,8]。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实验拟建立未形成透明带前卵母细胞的分离方法,并对分离出来的卵母细胞进行状态的检测,包括其在卵巢内的数量分布及细胞核的状态观察。初步猜测这些未形成透明带的卵母细胞为染色体数目为2n的初级卵母细胞。这一实验可以弥补卵母细胞及胚胎发育领域对未成熟形成透明带的卵母细胞研究的不足,能够更加深入研究与其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
二、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查阅参考文献: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电子数据库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对实验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学习减数分裂,卵母细胞成熟,卵泡发育等理论知识,为后续实验奠定理论基础。
2.实验设计:结合已有的知识和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将理论变为现实,通过实验验证已有的猜想。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已有实验研究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在适宜的体外条件下进行成熟培养,随后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动物克隆等实验,本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未充分生长,未形成透明带的卵母细胞分离出来,对其数量和细胞核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体外发育的潜力,可以减小成熟排卵数量较少这一缺陷对胚胎生物技术的影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9年6月-2020年3月: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完成专业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