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家鸭品种资源,养鸭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鸭肉产量逐步上升,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养鸭业看似前景广阔,但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其中育种技术水平不高、个体产肉能力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极大地阻碍了肉鸭产业的快速发展。脂肪沉积受多基因控制,但实验发现单基因的突变也可改变脂肪沉积的状况。肉鸭脂肪沉积过多使得饲料利用率和胴体品质下降,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脂肪摄入过多而产生的各种疾病已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肉鸭业的发展。因此,利用先进的育种和分子技术手段提高动物个体的产肉量显得尤为必要。胚胎期是家禽生长发育无法逾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动物肌肉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家禽的产肉能力影响巨大。深入了解肉鸭体内脂肪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差异,提高肌间脂肪含量、控制脂肪在体内的过多蓄积,进一步提高肉鸭的饲料转化率和改善肌肉品质是当前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促进胚胎期骨骼肌生长发育的方法,是提高个体产肉量的最有效的可能方法之一。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分析不同的鸭品种在胚胎期脂肪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若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明显,则可以为鸭生产养殖的品种选择做出贡献,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本实验将取得不同鸭品种的胚胎进行分离测定基因表达的程度,再从基因库中查询相应基因的结构自行合成与样本相比较。
本课题将探究不同品种鸭胚胎期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本实验将定期从鸭厂取得适量不同发育阶段的鸭蛋,在无菌环境下分离出鸭胚胎中的肌肉、肝和皮肤组织于液氮中保存。
用TRIZOL提取出RNA,除去DNA后用电泳和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检测各个个体的RNA。
然后用逆转录反应体系获得cDNA。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分析不同的鸭品种在胚胎期脂肪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若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明显,则可以为鸭生产养殖的品种选择做出贡献,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同时,本实验的研究对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的一定的探究,为其他方面的基因表达提供了参考。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不同鸭品种间的生长差异,为今后鸭生长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9.7月15日-8月15日:挑选合适的鸭种,采样
2019.8月14日-8月21日:方案论证,确定方案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