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内容:
1. 氯仿提取制备狼毒毒性部位
2. 建立巨噬细胞与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研究狼毒毒性部位在共培养与非共培养细胞体系中引起肠黏膜损伤的差异。
2. 文献综述
大戟科3种毒性中药毒效及临床应用研究
尹厚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3)
摘要:大戟科为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纲中的大科,是药用植物历史较早、种类较多的科属。本科药物多具较强的泻下逐水作用,用于治疗腹水、胸水及高度水肿、胃肠积滞、大便不通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的药材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1]和明显毒性[2]。甘遂(大戟科植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T.N Wang 的干燥根)、狼毒(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 E.Ebracteolata Hayata 或狼毒大戟 E.fischeriana Steud.的干燥根)、京大戟(大戟科植物大戟 E.pekinensis Rupr.的干燥根)为大戟科3种常用毒性中药,本文对它们的毒效及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便为中医药临床认识其毒副作用,充分发挥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大戟科,毒性中药,毒性,效应,临床应用
1. 共同毒副作用
1.1 刺激致炎作用 大戟科药用植物多含刺激性化学成分,可引起皮肤、黏膜发生原发性刺激用[3]。通过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大鼠腹腔巨噬细胞NO产生实验确定了甘遂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为其促炎部位,用LC-ESI-MS-MS鉴定了其中主要的12个二萜类化合物可能是其促炎作用的物质基础[4]。
1.2 消化系统损害 消化系统症状是大戟科有毒中药临床最常见的中毒表现,具体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吐泻继而导致水液、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甚至出现休克。实验表明,小鼠灌胃给予京大戟总二萜(剂量:3.942,19.71和39.42 mg/kg)后表明小鼠粪便和结肠含水量均随增加,导致了严重的腹泻[5]。甘遂提取物会促进小鼠腹泻,抑制小肠平滑肌收缩,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6] 。
1.3 呼吸系统损害 甘遂、京大戟、狼毒中毒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抑制。如大量内服狼毒后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其机制可能为三萜类化合物大戟苷抑制了呼吸循环中枢[7]。
1.4 肝肾功能损害 有研究以甘遂、甘草同等剂量灌服大鼠,发现对大鼠肝功能之ALT、心肌酶谱各指标等影响较大[8],病理切片发现,同用后对大鼠心、肝、肾脏组织有一定影响,但此种影响尚属可逆性改变[9]。从甘遂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lingenol可显著抑制L-20细胞的增殖,阻滞细胞复制周期导致细胞凋亡,存在严重的肝毒性[10]。有学者[11]用狼毒蛋煎剂喂养大鼠,发现血清AST、ALT水平升高,镜下观察部分肝细胞索结构消失,肝细胞排列紊乱,见灶性假小叶形成,部分肝细胞呈浊肿变性.并见灶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京大戟乙醇提取物组大鼠尿液中的creatinine,phenylalanine, kynurenic acid,xanthurenic acid, leucine and 28-dihydroxyquinoline增加, hippuric acid和phenylacetylglycine 降低,上述这些代谢物与肝脏、肾脏和肠道的发挥正常功能或损伤密切相关[12]。
1.5 致癌致畸作用 有报道甘遂配伍甘草促进大鼠肝癌发生,甘遂、甘草合用(22.5g/kg)连续给大鼠灌胃给药14d后,明显诱导大鼠肝脏CYP2E1-mRNA的表达与活性上升,而CYP2E1-mRNA使甘遂所含的前致癌物质和前毒物转化成为致癌物和毒物,诱导大鼠肝癌发生。另有实验报道高剂量(360g/kg)、中剂量(180g/kg)的狼毒大戟水提物对小鼠有明显的诱变作用,对生殖细胞产生明显毒性[13]。
2.药理效应
2.1 抗肿瘤作用 大戟科的抗肿瘤作用与二萜类成分密切相关,1968年Hecker E等[14]川率先报道大戟属植物具有抗癌和抗白血病活性。刘桂芳[15]等对大戟属植物狼毒大戟中的活性二萜狼毒大戟甲素和狼毒大戟乙素具有抑制艾氏腹水癌、肝癌腹水和S-180等癌细胞生长的活性。京大戟[16]中分离得到的Pekinenins A 对人Hela和C6肿瘤细胞的IC50 值为42.97 和 50.00 μM,对人MCF-7肿瘤细胞的IC50 值为118.76 μM。 pekinenins B对上述三种肿瘤细胞细胞毒性较小,IC50 值大于150 μM。从月腺大戟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的二萜二聚体Bisebracteolasins A和B对5种癌细胞存在中等的细胞毒性作用。Bisebracteolasins A对人肿瘤细胞HL-60 和SMMC-7721有显著的抗增殖活性,而且初步分析表明Bisebracteolasins A对P6C 细胞的肿瘤的形成和迁移有抑制作用[17]。
2.2 抗菌作用 Gotthshall R Y等[18]经过植物初步筛选,现已证明大戟科中的成分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部分植物的提取物对于结核分支杆菌有抗菌活性。实验表明大戟科狼毒在试管内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从月腺大戟中分出的双分子呋喃醛醚化合物以及芳香酮类化合物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19]。从狼毒大戟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21个二萜类成分,评价了各化合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17-hydroxyjolkinolide B作用最强(MIC 1.5 μg/mL),化合物11 MIC 值为20 μg/mL,其他化合物MIC值多大于400 μg/mL[20]。
3.古代临床应用
3.1 京大戟与甘遂
京大戟主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痈肿疔毒、二便不通。甘遂功用泻水逐肿,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二者多合用治疗水肿腹胀。
方名 | 组成 | 主治 | 来源 |
十枣汤 | 大戟、芫花(炒)、 甘遂(各等分) | 下利呕逆短气,胁下痛。兼下水肿腹胀,并酒食积。 | 内经 |
玄青丸 | 黄连、黄柏 、大黄、 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两)等。为丸 |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兼宣利积热、酒食积,水肿腹胀。 | 内经 |
三花神祐丸 | 甘遂、大戟、芫花(醋拌湿,炒。各半两)、牵牛、大黄、轻粉上为细末,滴水为丸 | 中满腹胀,喘嗽淋閟,一切水湿肿满。 | 内经 |
趁痛丸 | 黄连、黄柏、大黄、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两)等。为丸 |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兼宣利积热、酒食积,水肿腹胀。 | 内经 |
白圣散 | 樟柳根(三两)、大戟(二两半)、甘遂(一两炒),上为极细末。 | 治产后腹大坚满。 | 内经 |
3.2 狼毒
古方中多研为细末(个别醋糊),蜜制为丸,治疗饮食积聚和气滞导致的胃脘胀痛和疝气等。亦多见外用治疗癣和疮(水煎液洗和制膏,个别可见醋磨、醋浸、加醋熬制)。
方名 | 组成 | 主治 | 来源 |
狼毒丸 | 狼毒四两(锉碎,醋拌炒干),附子三两 防葵三两,上为细末,炼蜜和捣。 | 治积聚,心腹胀如鼓者。 | 太平圣惠方 |
九痛丸 | 狼毒二两,附子半两,蜜和丸 | 治心腹相连胀痛。 | 千金要方 |
狼毒膏 | 狼毒半两,蓝根半两,龙胆半两,定风草1两,乳香1钱,水银粉1钱 | 发背。疮如葡萄,破后疮孔无数。 | 圣济总录 |
白金散 | 狼毒(不拘多少),上为细散。 | 脏腑内一切虫,令人偏好食生物,及面黄呕吐,或时心腹发痛。 | 圣济总录 |
4.现代临床应用
4.1 京大戟与甘遂[20-21]
现代文献多报道治疗癌性腹水及肝硬化腹水
方名 | 组成 | 主治 |
加味十枣膏 | 芫花、甘遂、大戟、生大黄、甘草、姜黄、槟榔、大枣等(外敷) | 癌性腹水 |
十枣汤 | 甘遂细末,水调敷脐。 大戟、红糖,熬水服 | 肝硬化腹水 |
消水丹 | 甘遂、大戟、槟榔、木香 | 肝硬化腹水 |
逐水散 | 甘遂、冰片、大戟、芫花 | 肝硬化腹水 |
4.2 狼毒[22-25]
文献报道多用于癌症、结核和皮肤病(疥疮、疣、银屑病等)的应用。其中癌症和结核病的现代药理研究较为深入。
方名 | 组成 | 主治 |
狼毒大戟汤 | 狼毒、鲜鸡蛋 | 消化道腺癌(胃癌和肠癌) |
狼毒注射液 | 肺癌、乳腺癌 | |
优福宁胶囊 | 狼毒提取物 | 各型肺结核,也可以用于各类结核 |
狼毒20 g 、扁柏叶15 g 、枯矾3 g 、冰片3 g | 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 | |
狼毒(大戟狼毒)90g 、苦参60 g 、三七粉30 g 、麝香1 g | 各种类型银屑病 |
5.总结
大戟科许多植物具有悠久的民间药用历史,上述3种药材为大戟科中较常用的有毒药材,其化学成分较复杂,生理活性多样,且大多已作为抗癌新药源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此类药材的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往往相同或有着紧密联系,若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严重的危害,临床上,关于此3种药材的中毒及不良反应事件也时见报道。如何解毒、减毒,从而更好地发挥大戟类药材的药理治疗作用,为临床安全使用大戟类毒性中药,并且将该类化合物开发利用为新型、安全、高效的药物将是研究人员致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建灿, 李爱琴. 中国抗癌高等植物资源[J]. 经济林研究, 1999(1):38-43.
[2] 李同琴, 郭秋红, 田质芬. 大戟科植物药用历史沿革及价值的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3, 21(8):1349-1350.
[3] 周立国. 中药毒性机制及解毒措施[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 Zhang, L., Shu, X., Ding, A., Yu, L., Tang, Y., Duan, J.-a., Shang, E., Shen, X., 2009. LC-DAD-ESI-MS-MS Separ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Fraction of the Roots of Euphorbia kansui. Chromatographia 70(5/6), 805-810.
[5] Wang, K., Liu, L., Huang, J., Yu, H., Wu, H., Duan, Y., Cui, X., Zhang, X., Liu, L., Wang, W., 2017. Laxative effects of total diterpenoids extracted from the roots of Euphorbia pekinensis are attributable to alterations of aquaporins in the colon. Molecules 22(3), 465/461-465/410.
[6] 宗倩倩, 唐于平, 沈祥春,等. 甘遂醇提物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8, 19(6):438-440.
[8] 吴世德. 狼毒抗癌作用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00(10):30-31.
[9] 王新, 张宗友, 时永全,等. 巴豆提取物诱导小鼠小肠组织中蛋白质差异表达的初步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0, 9(2):103-106.
[10] 邓毅, 宁艳梅. 甘草甘遂配伍对小鼠血清GPT、GOT、LDH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医研究, 2007, 20(3):15-16.
[11] 孙志刚, 梁为民, 王东明. 口服狼毒蛋煎剂对大鼠慢性毒性实验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1, 19(6):620-621.
[12] Yan, X., Zhang, L., Cao, Y., Yao, W., Tang, Y., Ding, A., Yan, X., 2016. An Ingenol Derived from Euphorbia kansui Induces Hepatocyte Cytotoxicity by Triggering G0/G1 Cell Cycle Arrest and Regulating the Mitochondrial Apoptosis Pathway in Vitro. Molecules 21(6).
[13] Hou, P.Y., Bi, K.S., Geng, L.L., Zhao, X., Meng, X., Ma, B.J., Zeng, Y., Wang, X.F., Chen, X.H., 2013. Toxic effects of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and development of a validated UPLC/MS/MS method for profiling of urine metabolic changes. Anal. Methods 5(4), 953-960.
[14] Hecker E.Pure and APPL[J]. Chem.,1977,49(l):423.
[15] 刘桂芳, 娄政钢. 狼毒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 1989, 10(7):2-4.
[16] Shao, F.-G., Bu, R., Zhang, C., Chen, C.-J., Huang, J., Wang, J.-H., 2011. Two new casb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Euphorbia pekinensis. J Asian Nat Prod Res 13(9), 805-810.
[17] Yuan, W.-J., Ding, X., Wang, Z., Yang, B.-J., Li, X.-N., Zhang, Y., Chen, D.-Z., Li, S.-L., Di, Y.-T., Hao, X.-J., Yuan, W.-J., Aisa, H.A., Yuan, W.-J., Chen, Q., 2017. Two novel diterpenoid heterodimers,Bisebracteolasins A and B,from 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 and the cancer chemo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Bisebracteolasin A. Sci Rep 7(1), 14507.
[18] Gottshall R Y, Lucas E H,Lickfeldt A,et al.The occurrence of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active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seed plants[J].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1949,920-924.
[19] 王文祥, 丁杏苞. 狼毒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1996(6):252-254.
[20] Wei, Y., Wang, C., Tian, X., Cui, Y., Feng, L., Sun, C., Zhang, B., Ma, X., Wei, Y., Jia, J., Cheng, Z., 2017. Heterodimeric Diterpenoids Isolated from Euphorbia ebracteolata Roots and Their Inhibitory Effects on α-Glucosidase. J Nat Prod.
[21] 李兴锋. 八珍汤十枣汤并用治疗肝硬化腹水75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3, 17(4):289-289.
[22] 邓育, 仲萍萍, 冯汉财,等. 加味十枣膏外敷联合西医治疗癌性腹水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 31(9):45-48.
[23] 司在和. 浅谈狼毒在皮肤病中的运用[J]. 吉林中医药, 1989(4):36-36..
[24] 王金校, 蒋正强. 狼毒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及血液流变学检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7(6):349-350.
[24] 丁丽. 狼毒搽剂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184例报道[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7):34-34.
[25] 沈阳医学院附属一院皮肤科. 狼毒制剂外用治疗皮肤结核疗效观察[J]. 中国医科大学报, 1976, (02):43-44.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
1. 狼毒毒性部位的制备
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狼毒氯仿提取部位为狼毒的肠道毒性部位,因此本课题采用氯仿冷浸渍法提取制备狼毒毒性部位。
4. 工作计划
2022.01.2--2022.02.4 狼毒毒性部位的制备。
2022.02.24--2022.03.31 建立巨噬细胞与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研究狼毒毒性部位在共培养与非共培养细胞体系中引起肠黏膜损伤的差异。2022.04.1--2022.04.30 研究狼毒部位刺激巨噬细胞后炎症因子释放对肠黏膜损伤的影响。
2022.05.1-2022.06.30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毕业论文。
5. 难点与创新点
课题提出狼毒可诱发肠道炎症。炎症发生时,炎症因子释放可对肠黏膜损伤相关蛋白产生影响,导致剧烈腹泻。本课题建立巨噬细胞与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模拟肠道两种细胞共存状态,研究狼毒毒性机制,为临床上安全使用狼毒提供科学依据,为其炮制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