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为了打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近年来,南京市政府以“中山大道”为轴,以民国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为面,结合老城环境整治,实施了一批民国建筑保护和整理工作,通过文化展示、旅游开发等手段合理利用,彰显南京的民国文化风情。民国时期中国建筑融入了西方特色,更加包容扩大,形式简约,造型典雅。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中山码头是民国时期长江两岸规模和设施都堪称一流的轮渡码头,大大方便南京市民和乘坐火车的旅客。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码头就已拥有了五艘渡轮,日航五十余班次,每天的载客量多达一万多人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中山码头亦扮演了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码头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更新改造,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如今的中山码头,不仅承担交通功能,也记录着沧桑历史。2012年改建的候船室大楼,保留了原有的“山”字形结构,带有浓浓的近现代建筑风格。
(2)课题研究意义:随着历史的进程与时代的发展,许多民国建筑在城市建设,更新中被大量拆除,通过对老建筑的或复原,或重建,让人们在绚丽华美的空间中品味源自往昔岁月的文化情怀。将历史的尘埃轻拭,显露出往昔岁月的独有风情。通过改造,首先对重塑民国历史风貌,充分挖掘南京地域文化的特色,尊重区域历史,寻求民国历史风貌的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国历史文化,真实的将历史完整的传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身临其境的体验南京的民国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再次,研究南京民国历史街区对于了解近代南京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1)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博物馆的使用与交通功能的冲突
南京中山码头要在内部空间打造一个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为主导,兼以介绍民国建筑和民国风貌的小型博物馆,同时要保证现有码头使用功能。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南京民国建筑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且还是中国建筑风格的转折点。中华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具有必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与意义,在1912年到1949年的这三十年间,民国建筑在作为政治中心区域的南京和重庆地区留下了900多万平方米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国建筑。南京地区的民国建筑摒弃了很多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成分,并且融合了中国北方建筑粗犷与南方建筑细腻的风格,同时结合了高贵庄严的西方古典建筑和简约的现代建筑风格,既互相共存,又彼此融合,在这其中有不少于200座的民国特色建筑,这便是南京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缘由。民国建筑文化也成为了南京作为中国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南京下关中山码头的室内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因此查阅相关期刊文献后,文献综述如下:
1. 新时代“民国风”建筑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4. 研究方案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以及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更向往具有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的室内空间。现代设计师们,开始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及运用。想要真正领悟民国的神韵,将其与现代装修设计有机结合,就需要我们对民国风格和当代室内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研究。
传统的民国风格在设计风格上更追求和谐和统一,无论在在立面的塑造、天花板的设计、地面的铺贴以及在质感方面的体现等,都要求在设计的手法以及设计的风格上能够更加协调。当代民国风格是古典和现代的结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端技术,将具有民国风格的新型产品运用到现代化的装修中,运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对传统民国风格进行创新理念的设计。
民国风格应用到现代化的设计中,要做到自然,适度,不可牵强。掌握民国时期设计风格和当代室内设计的共同之处,并且尽情地表现出来。例如民国时期室内硬装趋于简洁化,造型多以直线条为主。
5. 工作计划
第1-2周:前期准备阶段,调研南京中山码头的相关资料以及相关文化,同时收集文献资料,了解民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思路。通过两方面研究,总结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制作方案并深化。
第3周:初步收集相关资料,研究相关文化,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完成翻译文章并提交指导老师。
第4周:结合前期的调研情况,完成中山码头的施工图设计及绘制。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