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汉语词汇丰富,一词多义和同义词现象十分普遍。
“刚”“坚”“硬”是三个常见的近义词,都表示物体具有不易弯曲、折断、穿透等性质。
然而,这三个词在语义、用法和搭配上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体现了语言的精细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刚”“坚”“硬”作为常见的近义词,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专门针对其历时替换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刚”“坚”“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义分析:学者们对这三个词的语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刚”“坚”“硬”的语义进行了辨析,指出“刚”侧重于内部质地,不易改变;“坚”侧重于抵抗外力,不易破坏;“硬”则强调不易弯曲或变形。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刚”“坚”“硬”三字的语义网络:通过考察古今文献和词典释义,分析“刚”“坚”“硬”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特征,构建其语义网络,并分析其共性和差异,为后续的历时演变和替换现象研究奠定基础。
2.“刚”“坚”“硬”的历时演变:利用历时语料库,对“刚”“坚”“硬”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考察其语义演变的轨迹和规律,探讨语音、语义、词汇搭配以及文化因素对三字演变的影响,揭示其背后的语言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
3.“刚”“坚”“硬”替换的考察: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刚”“坚”“硬”三字之间是否存在相互替换的现象,以及替换现象出现的语境和条件。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收集语料:利用汉语史书、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历时语料库等资源,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刚”“坚”“硬”三字的用例,并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2.语义分析:运用词义分析的方法,对收集到的用例进行语义分析,梳理“刚”“坚”“硬”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特征,构建其语义网络,并分析其语义演变的规律。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新颖:将“刚”“坚”“硬”三字纳入历时研究的视野,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考察其语义变化、用法分化以及相互替换的现象,突破了以往对这三个词静态、孤立研究的局限。
2.研究方法科学: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利用历时语料库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
3.研究内容深入: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刚”“坚”“硬”三字替换现象的原因,揭示了其背后的语言规律和社会文化因素,深化了对汉语词汇演变机制的认识。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方梅.“刚”“柔”并济: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J].兰州学刊,2021(01):45-55.
2.郑晓丹,陈章太.“刚柔相济”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1-8.
3.王锋.“刚柔相济”思想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9(25):226-22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